從數量型傳承保護到質量型活化利用
2022年06月19日 09:08:11 來源: 天山網-新疆日報原創
【大美新疆·遇見非遺】
天山網-新疆日報記者 阿比拜
木卡姆藝術、瑪納斯、麥西熱甫……這些豐富多樣、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被越來越多人傳承和熟知。這一切,得益于新疆在更大范圍、更深層次展開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,不斷推動非遺由數量型傳承保護向質量型活化利用轉變。
挖掘整理1.1萬余條非遺線索
在今年“中國旅游日”新疆伊犁分會場,蒙古族短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江姑的歌聲悠揚婉轉,不僅讓現場的游客大飽耳福,還通過直播讓全國網友“云”欣賞這一非遺的魅力。
“以前是求著人家學,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慕名來學短調。”江姑說,她的上百個學徒中,年輕人占了大多數,有學生、演員、牧民……各行各業的人都參與進來,“相信歷史悠久的蒙古族短調民歌會傳唱不衰。”
近年來,新疆各地不斷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和推動非遺文化的融合發展,非遺實踐日益活躍,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社會基礎更加堅實。為推動不同民族、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、尊重、包容和欣賞,加強非遺理論研究,新疆頒布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》,制定印發《關于進一步促進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》等,讓全疆非遺保護、傳承、利用等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。
新疆啟動非遺項目普查調研和搜集工作十多年以來,共獲得線索1.1萬余條,形成較為完整的文字、照片、錄音、影像等基礎檔案資料,并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程,已完成50多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專業記錄。
“2015年起,新疆實施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,依托高校共開展43期1800人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,通過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育體系相結合,拓寬了非遺傳承人才隊伍培養渠道,增強了非遺傳承人的社會榮譽感和職業獲得感,更提升了傳承人群的創造性和積極性。”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處長王潔介紹。
非遺走出櫥窗飛進千家萬戶
在塔城市伊蔓樹莊園洋婆婆食品坊里,塔塔爾族“撒班節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再屯娜·卡利穆瓦忙得腳不著地——店里的糕點供不應求,網上訂單更是接到手軟,還有來自全疆的學徒在這里學習。烤箱里冒著香氣的各色糕點,不僅火遍全疆,在全國也小有名氣。
喀什古城手工藝品一條街上,木合塔爾·馬木提在店里熔銅、定型、鎖邊……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,一個銅壺在他手里完美呈現。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器制作技藝傳承人,他精巧的手藝總是能讓游客駐足觀賞。
這幾年,通過在傳統手工技藝上不斷創新,木合塔爾不僅設計出多種符合游客需求的銅制產品,還將銅錫器制作工藝進行產品開發,吸引了大批游客購買。“我們真是趕上了好時候,讓非遺技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。”他說。
非遺的生命力不僅在于技藝的傳承,關鍵是文化的弘揚,加大非遺的展示力度,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將傳統文化呈現出來,提高非遺的可見度,就是對非遺最有力的保護。
截至2021年,全疆成立了130多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坊,去年一年帶動7000多人就業增收。艾德萊斯綢、手工編織地毯、土陶、毛皮畫、皮雕、面塑、寶石畫等一批非遺項目,不再是停留在書本上、櫥窗中的“花瓶”,而是挺進市場、成立品牌,走進千家萬戶。
非遺里也有“詩和遠方”
如何讓非遺融入現實,把根扎進時代的土壤里?與旅游融合,非遺項目走得更遠,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。
在吐魯番市葡萄溝景區非遺集市庫爾班·克依木的工作室里,他正在為一位游客編制小柳筐,只見他拿著柳條手指上下翻飛,不一會兒就編制而成。自從2020年非遺集市開放以來,庫爾班的柳編作品一直受到各地游客的熱捧,這也促使他不斷學習,嘗試創新出更實用美觀的作品來滿足游客需求。
庫車大馕城可觀賞賽乃姆舞蹈,阿瓦提縣夜市刀郎木卡姆藝術演出不斷……“新疆始終在非遺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上積極探索,讓其既能有效延續非遺的生命力,又能增強文化旅游的向心力。”王潔說。
如今,“喀什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游”已入選2020年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旅游線路,《新疆喀什:展示古城“巴扎文化”傳承民族技藝》入選2020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,新疆國際大巴扎、喀什古城景區、喀贊其民俗旅游區、吐魯番市葡萄溝景區、和田團城民俗旅游區等5個景區被命名為首批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巴扎,塔城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也在不斷推進。
“我們將繼續推動非遺集市、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,開展優秀非遺工坊和帶頭人案例宣傳活動。引導非遺文創產品研發,為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振興注入新的更大的內生動力。”王潔說。
(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)